南航学子
标题:
【南航人物】潘时龙:28岁破格擢升为南航最青年教授的校园年度人物
[打印本页]
作者:
alimoon
时间:
2017-3-28 13:30
标题:
【南航人物】潘时龙:28岁破格擢升为南航最青年教授的校园年度人物
人物简介:
潘时龙,男,1982年生,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他建成了微波光子学实验室,创立了高效运转的实验团队。自2006年以来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SCI 检索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是我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入选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度“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和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等。2012年入选首批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千人计划”)。
事迹报道:
除却出差,他便是在办公室、实验室里忙碌着,或看文献、查资料,或想问题、找办法,或听汇报、提建议……夜晚,常常是一杯清茶、一盏孤灯伴着他刻苦攻关。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潘时龙如陀螺般不知疲倦地围着科研打转。几年里,为年轻人所喜爱的运动娱乐,也暂且为科研“让路”。“年轻时,精力旺盛、思维活跃,科研最容易出成绩,不拼命怎么行?”仗着年轻,潘时龙意气风发、没日没夜地奋斗在科研一线。也许,正是奋斗不止、自强不息、活力四射的龙马精神,成就了他非凡的科研人生,以28岁的年纪被破格擢升为教授,成为我校史上最年轻的教授。
白手起家搭平台
2010年5月,潘时龙即将结束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微波光子学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工作,面临新的人生抉择:是继续留在国外进行科研工作,还是回国工作?如果回国,他又该接国内哪所高校伸出的橄榄枝?一个偶然的机会,潘时龙从网上看到南航人事处的招聘信息,南航在职称评定上看重真才实学、摒弃论资排辈的做法,深深地吸引着他。凭着扎实的科研功力、丰硕的科研业绩,潘时龙被南航破格擢升为教授,以较高的起点回国开展科研工作。有着敏锐科研视角的他认定微波光子学方兴未艾,便着手在南航开辟微波光子学这一全新的研究方向。初到南航,潘时龙面临步履维艰的科研局面——没有仪器,没有学生,没有科研团队。这位年轻的教授没有因此退缩气馁,坚信“事在人为”“办法总比困难多”,他踌躇满志、斗志昂扬地投入到科研平台的建设中。
最困难的时期,南航成了潘时龙最大的靠山,在实验仪器、启动经费和科研场地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就在他到岗2个月后,我校便成立了信息光电子工程研究所,次年4月建立起微波光子学实验室。由200多万元的光电仪器、2000多万元的电子仪器等先进设备武装起来的实验室,为他开展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些对于科研起步阶段的我来说,犹如雪中送炭。”潘时龙说,除了学校的支持,学院同事的无私帮助也让他感激于心,“潘明海教授、卜刚教授等将自己宝贵的科研经费拿出来给我使用。学校聘请的‘钱伟长讲席教授’姚建平博士,也将他的启动经费全部赞助我购买仪器。”
由于微波光子学的仪器设备价格昂贵,潘时龙还积极争取“外援”,一方面,向行业内的一些公司赊购仪器;另一方面,加强和校外老师的联络,寻求一切合作机会。“母校清华大学的陈向飞教授那时已调到南京大学工作了3年,将自己的仪器提供给我无偿使用,并将自己手下的得意弟子派到我身边开展合作研究。”潘时龙说,良好的交际能力与人脉资源也为他的科研带来很多便利。随着各类科研经费的到账,微波光子学实验室的科研条件不断改善,与外界合作的机会也愈来愈多。2013年,以微波光子学实验室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雷达成像与微波光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我校成为国内微波光子学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
竭尽心力建团队
漫长的科研路征途上,没有平坦的康庄大道,只有乱草与荆棘密布的小径和陡峭曲折的山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时刻虽令人向往,但为体验这一刻的美妙,潘时龙曾何其艰辛!初到南航,没有自己的学生,只能单兵作战,写文章、做实验,夯实基础;没有自己的团队,便借力同事朋友寻求合作。一有科研灵感,他便积极行动,“及时抓住灵感的火花,并付诸实践”。即使失败,他也从不气馁,而是快速地调整自己重新出发,“实验失败后,在于认真总结并改进,失望沮丧都无济于事”。身为80后的年轻教授,他不知道最卖座的电影和最耀眼的明星,却熟知本专业领域最新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态势;他无暇享受个人娱乐、家庭生活的种种美好,而是心无旁骛地体味着埋首科研的乐趣。他以终极的勤奋履行着自己许下的诺言,“人生不走回头路,绝对不许自己因懒惰而后悔”。
在科研道路上意气风发、奋勇当先的潘时龙,十分重视团队建设。他深知“科研上的‘独行侠’或许会有一时的成功,却无法走得更远,只有依靠团队协同作战,才能取得持久的胜利。”为组建科研梯队,潘时龙在学校的支持下先后引进了清华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的2位优秀的博士生,并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申请项目、修改论文,助推他们更快地成长发展。此外,潘时龙也非常珍视学生的力量,总是以极大的耐心引导他们走上科研之路。对于一位初到南航,知名度并不高的年轻教师来说,招兵买马、吸纳新生力量加入一个全新的学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快速扩大影响力,潘时龙亲自建设了实验室网站,通过互联网积极宣传自己的科研动向。对于有意向加入实验室的学生,他都会细致了解情况,增强其科研信心;学生进实验室后,他会定期跟他们见面,一对一地了解科研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对于初涉实验的学生,他可以牺牲所有的休息时间泡在实验室,手把手教他们做实验……在同学们眼里,潘时龙不仅专于科研,还精于“管理”,他所制定的“定期会面制度”“实验预约制度”显现的成效,很让同学们拍手叫好!如今,实验团队的师生好似一家亲,他们正凝聚在以“潘导”为中心的团队,向科研更深处进发。
锐意进取传捷报
搭起了实验平台,组建了科研团队,潘时龙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科研条件,以更加高昂的激情投身于科研工作。3年来宵衣旰食、朝夕不倦的付出,换了沉甸甸的收获——搭建起国内一流的实验室;组建起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以最年轻的身份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获得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霍英东基金、省杰出青年基金、省六大高峰人才、省333人才等项目,几乎囊括了他这一年龄段的所有人才项目;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基金、博士点基金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在进入南航工作的第一年,他就获得了“973”项目的子课题。辉煌的科研业绩让潘时龙在业界声名鹊起:他被推为2012年微波光子学最重要国际会议MWP的国际咨询委员,是该会议历史上最年轻的国际咨询委员,也是中国的唯一代表;10多次担任重要国际会议的技术委员会委员;以主席或共同主席身份在国际著名会议上组织了多次微波光子学相关的研讨会……他的学术声誉,也带动着我校微波光子学在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经过3年的打造,如今微波光子学科研团队已拥有3名教师、12名硕士生、6名博士生,一支专业的科研梯队逐渐形成。团队成员发表了50余篇SCI论文,申请专利近20项。在潘时龙看来,要让团队有高产出,仅仅自己优秀还不够,还需带领团队的师生一起优秀。他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科研上由“要我做”到“我要做”的内驱力,将他们一次次推到校内外乃至国际的领奖台。其中,研二的张亚梅同学一举拿下IEEE微波理论与技术协会2013年度秋季本科生/研究生奖学金,成为我校学生中获得该国际专项奖学金的第一人。该国际奖学金自2001年设立以来,中国内地仅有包括她在内的11名学生获得过。紧随其后,潘时龙的另一名学生唐震宙,再次获得IEEE微波理论与技术协会2014年度春季本科生/研究生奖学金和国际光电子工程师学会(SPIE)教育奖学金。张亚梅说,自己的成功离不开潘导的教诲,是导师让自己明白“科研需要拼搏,抓紧时间就等于延长了生命”。在潘时龙的精心培育下,一个个科研新秀脱颖而出,科研团队“群星灿烂”的科研局面正在形成。“产出水平更高、数量更多的科研成果,并将科研成果不断产业化……”藉着南航这片自由广阔的天地,潘时龙正带领一支朝气蓬勃的队伍,在科研的道路上高歌猛进,正所谓“金鳞本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责任编辑:北玮
欢迎光临 南航学子 (http://www.tianyuanjiangyu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