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 | 简称 |
内流与叶轮机械系 | 201 |
强度与振动工程系 | 202 |
控制工程系 | 203 |
燃烧传热与热能系 | 205 |
车辆工程系 |
系 | 硕导 | 博导 |
内流与叶轮机械系 (201) | 25 | 6 |
强度与振动工程系 (202) | 20 | 7 |
控制工程系 (203) | 16 | 7 |
燃烧传热与热能系 (205) | 32 | 13 |
车辆工程系 | 13 | 4 |
合计 | 106 | 37 |
推免 | 统考 | 合计 | |
学术型硕士生 | 49 | 90 | 139 |
专业型硕士生 | 4 | 72 | 76 |
合计 | 53 | 162 | 215 |
方向代码 | 研究方向 | 系 |
01 | 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 车辆系 |
02 | 车辆振动噪声分析与控制 | 车辆系 |
03 | 车辆电子与新型动力 | 车辆系 |
04 | 车辆安全理论与技术 | 车辆系 |
方向代码 | 研究方向 | 系 |
01 | 传热传质学 | 205 |
02 | 燃烧机理与洁净燃烧 | 205 |
03 | 新能源与能量综合利用 | 205 |
04 | 多相流体动力学 | 205 |
05 | 热力循环及总能系统 | 205 |
06 | 热机气动热力学 | 201 |
07 | 内流气动热力学 | 201 |
方向代码 | 研究方向 | 系 |
01 | 强化传热传质 | 205 |
02 | 节能技术 | 205 |
03 | 高效低排放燃烧技术 | 205 |
04 | 能源转换与利用 | 205 |
05 | 综合热管理技术 | 205 |
方向代码 | 研究方向 | 系 |
01 | 动力机械结构强度、 疲劳与可靠性 | 202 |
02 | 先进材料结构力学行为 | 202 |
03 | 机械动力学与损伤检测 | 202 |
04 | 振动测试、减振与控制 | 202 |
05 | 动力机械控制技术 | 203 |
06 | 状态监视与故障诊断 | 203 |
07 | 动力机械测试技术 | 203 |
方向代码 | 研究方向 | 系 |
01 | 叶轮机气动热力学 | 201 |
02 | 流体动力学 | 201 |
03 | 流体机械总体设计技术 | 201 |
方向代码 | 研究方向 | 系 |
01 | 发动机进排气系统 | 201 |
02 | 高超声速气动热力学 | 201 |
03 | 叶轮机气动热力学 | 201 |
04 | 发动机总体性能和气动稳定性 | 201 |
05 | 发动机内流场实验技术 | 201 |
06 | 微型涡轮发动机技术 | 201 |
07 | 发动机结构强度、 疲劳与可靠性 | 202 |
08 | 复合材料及高温材料 的力学行为与损伤 | 202 |
09 | 发动机结构动力学与测试技术 | 202 |
10 | 整机振动与转子动力学 | 202 |
11 | 发动机建模、仿真与控制 | 203 |
12 | 飞行/推进系统综合控制 | 203 |
13 | 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系统 | 203 |
14 | 系统测试、状态监视 与故障诊断 | 203 |
15 | 发动机控制系统适航技术 | 203 |
16 | 发动机传热传质学 | 205 |
17 | 热端部件强化冷却 | 205 |
18 | 空气系统热分析 | 205 |
19 | 发动机燃烧与热环境调控 | 205 |
20 | 红外隐身技术 | 205 |
21 | 进气防护与多相流 | 205 |
方向代码 | 研究方向 | 系 |
01 | 流体机械气动设计 | 201 |
02 | 动力机械强度、 振动与可靠性 | 202 |
03 | 动力机械控制及测试技术 | 203 |
04 | 热能工程 | 205 |
05 | 传热传质与燃烧 | 205 |
06 | 能源与利用技术 | 205 |
方向代码 | 研究方向 | 系 |
01 | 性能与内流气动力学 | 201 |
02 | 结构强度、振动与可靠性 | 202 |
03 | 控制、测试与故障诊断 | 203 |
04 | 燃烧、传热与红外隐身 | 205 |
方向代码 | 研究方向 | 系 |
01 | 车辆系统动力学 与控制技术 | 车辆系 |
02 | 智能车辆设计 | 车辆系 |
03 | 车辆电子与新型动力 | 车辆系 |
04 | 车辆安全理论与技术 | 车辆系 |
欢迎光临 南航学子 (http://www.tianyuanjiangyu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